伊利半年报展现出龙头乳企的抗周期韧性华泰配资。
在经历2024年原奶行业深度调整期后,伊利似乎扭转局面,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回归正增长轨道。
上半年,伊利营收达619亿元,同比增长3.4%;其中二季度营收达289亿元,同比增幅达5.8%。
受益于原奶成本下降及销售费用率优化,伊利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近32%达70.16亿元。
伴随液奶份额的止跌,市场对伊利达成收入1190亿元、利润总额126亿元的全年目标已颇具信心。
不过,需求疲软和奶价低迷的双重压力,仍在通过多种途径导向伊利。
受预收经销商货款降幅同比扩大影响,上半年伊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下滑44%以上,自由现金流转为负数。
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正常运转,伊利通过旗下金融子公司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。在行业周期承压的背景下,公司资金需求量增大,短期借款规模近年来持续攀升。
截至上半年末,伊利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有息负债达到657.8亿元,较年初增长超过50亿元。
同时,因分配2024年度股利,货币资金减少78亿元,降至176亿元。
尽管资金面趋于紧张,伊利仍维持高分红政策不变,并再次承诺全年不低于净利润70%的分红比例。
稳渠道在行业整体尚未走出低谷的背景下,伊利的液态奶业务已率先实现企稳。
上半年,液态奶实现收入361.26亿元,同比仅下降2%,较去年同期13%的降幅显著收窄。其中第二季度收入达164.9亿元,同比微降0.84%。
这一表现部分得益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。
去年二、三季度,伊利对渠道库存进行了大规模、密集的清理,重点消化长货龄产品,全面提升终端产品新鲜度。
尽管短期内投入了相应费用、承受了价格让步及份额波动,但有效降低了渠道的运营负担。
2024年四季度起,伊利经销商数量已开始触底回升。
2025年一、二季度分别净增加819家与7家。截至6月底,经销商规模较年初增长近5%。
营运效率也有所改善,库存较比年初减少7.6%,存货周转天数则由去年同期的55天缩短至46天。
渠道负担的减轻为伊利今年的经营策略赢得了更充分的运作空间。
伊利表示,去年对渠道的梳理为当前价格的稳定奠定了基础。上半年,液态奶业务价格保持平稳,销量趋于稳健,收入的轻微下滑主要来自公司主动推进的产品结构调整。
面对消费力承压的市场环境,上半年伊利在新兴渠道与下沉市场推出多款高质价比产品。
电商、会员店、社区团购、零食量贩等“非传统”渠道在液奶收入结构中已占到三成。
该类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对传统价格体系的冲击,也为收入增长提供了路径。
基于上半年公司份额的稳定华泰配资,伊利对明年份额的恢复和提升的趋势保持乐观。
与此同时,终端产品量价稳定的情况下,原奶成本下降推动毛利率同比提升1.2个百分点至36%。
销售费用率则降1.11个百分点至18.3%,同比节省支出约2.95亿元。
伊利表示,这主要得益于广告营销费用的减少,仅此一项即较去年同期减少超3亿元。
受益于毛利提升与费用管控,伊利上半年归母净利率达到11.33%,公司重申全年9%净利率目标不变。
争奶粉能够稳住姿态的另一原因在于,快速崛起的奶粉业务填补了液奶收入的缺口,成为拉动公司增长的第二曲线。
2021年,伊利完成对澳优的收购并实现并表,带动婴幼儿奶粉板块市占率当年跃升5个百分点,迅速逼近行业龙头飞鹤。
此后三年间,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从263亿元稳步增长至297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达6.5%,优于行业表现。
2025年上半年,伊利奶粉同比增长14.26%至收入165.8亿元,占比同比提升 2.5个百分点,达到26.8%。
奶粉不仅成为伊利增速最快的板块,也是继液奶之后贡献收入第二大的业务。
奶粉业务的高增首先得益于行业层面的积极因素。
近年来奶粉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集中,而龙年国内出生人口回升,为婴幼儿奶粉市场带来一定的增量空间。
4月以来,飞鹤、伊利、君乐宝等多家乳企相继推出“生育补贴计划”,承诺补贴金额分别达12亿、16亿和16亿元。
据伊利观察,上半年婴配粉市场规模已经有一些小幅的增长,1、2段奶粉同比正增长,而全年有望个位数增长。
通过积极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布局,伊利持续强化其在婴幼儿奶粉领域的竞争地位。
伊利在财报中援引第三方机构数据称,报告期内其婴幼儿奶粉整体零售额市场份额达到18.1%,同比提升1.3个百分点,位居全国第一。
不过与此同时,飞鹤也公开表示其上半年“婴配粉在全渠道市场份额及销量方面继续稳居行业首位”。
矛盾的市场表述可能源于统计口径的差异,但也由此将伊利、飞鹤在奶粉领域的竞争更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。
常年占据婴配粉龙头宝座的飞鹤,当前正处渠道库存清理阶段。
为保障产品新鲜度,飞鹤主动将渠道库存从1.5个月压缩至0.5个月。
按照飞鹤的说法,库存调整将于三季度完成,但在清理库存过程中,规模效应被弱化,导致利润降幅远超收入下滑。
上半年,飞鹤营业收入91.5亿元,同比下降9.36%;净利润10.3亿元,同比大幅下滑46.66%,均创三年来新低。
此外,虽然伊利和飞鹤均面向新生儿家庭提供补贴,但两家企业在补贴策略上存在差异。
飞鹤的补贴范围相对更广,除怀孕26周以上孕妇外,还覆盖0-3岁婴孩新客。
而伊利主要面向孕28周以上、尚未生产的孕妇,符合条件者需完成注册后方可分阶段领取奶粉。
这意味着,无论是从奶粉销量还是补贴支出来看,伊利生育补贴计划的高峰尚未到来。
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竞争格局尚未固化。
今年以来,a2牛奶公司、菲仕兰等品牌在中国市场均实现双位数增长,显示出外资品牌在重新发力。
飞鹤完成库存调整后能否重新提振销量,以及伊利能否稳固其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领先地位,均需密切关注下半年双方的市场表现。
等待黎明对伊利而言,原奶周期所带来的压力并未完全消除。
需求持续不振仍在加剧产业链上下游的经营压力。
对伊利而言则意味着回款变慢、预收减少,进而对上下游资金的占用能力减弱。
上半年,包含应付账款、预收款项等在内的“经营性应付项目”环比年初净减少85亿元。
同比来看,该项目的减少规模较上年同期扩大了近30亿元,显示公司现金流出的速度显著加快。
换言之,伊利正在加速支付现金给上游,同时从下游收到的预收款大幅减少。
受经销商预付货款大幅减少影响,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23亿元,降幅超过44%。
伊利认为,中短期来看,液态奶行业恢复的信号应该是供需实现平衡,奶价企稳回升。届时无论是价还是量,都会重新恢复到向上的轨道上来。
伊利这类深度布局产业链的大型企业,在原奶价格低迷阶段竞争优势普遍不及中小乳企。
后者发起价格战的成本更低,进而蚕食头部份额。而大企业还需承担处理过剩奶源的成本,导致利润和行业效益不升反降。
原奶价格能否企稳回升,最终仍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实质性改善。
伊利参考行业采购量与喷粉量等指标判断,液态奶的实际需求总量相对平稳。包装类液态奶销量的下滑,部分是受到现制茶饮等非包装饮品的替代影响。
不过管理层认为,目前茶饮对乳制品的替代效应已趋于见顶。
尽管7-8月需求还没有明显改善,但下半年尤其是双节期间,将成为观察行业周期的关键节点。随着销售旺季来临、行业喷粉量减少,双节期间供需有望基本平衡。
供给端目前已出现一些积极信号。
近期肉牛价格触底回升,牧场淘汰奶牛、将其作为肉牛出售的意愿有所增强。
9、10月份牧场面临收青贮带来的集中资金支出,若节后奶价依旧疲软,上游产能退出步伐可能加快。
伊利认为,长期而言,液态奶行业仍具备可观的增长潜力,乳制品行业的核心驱动因素始终存在。
人口老龄化趋势下,消费者对健康价值的关注持续提升,为产品升级提供动力。而从产品结构看,基础白奶等品类仍占据半数以上份额,市场远未触及天花板,结构性升级空间广阔。
一旦行业步入上行周期,奶价回暖将带动企业利润率提升、竞争环境优化,头部乳企如伊利有望展现出较强的业绩弹性。
在此之前华泰配资,伊利需要继续守住份额和位置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星火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